20/2/2018

while reading memoirs lately, a piece of my own forgotten times resurfaced. 和暖天晴的下午,應該是週末吧,如常跟著媽媽走下斜坡,到車比較多的路口等的士。 走著,抬頭看遙遠的樹枝,閃亮的樹葉,聽到媽媽笑說,‘Yoyo是個快樂的小孩,對不對?’ 我想也沒怎麼想,用平常回答 ‘有沒有想我?今天乖不乖?功課做了沒?’ 一樣的反應說 ‘是~’ 媽媽問,‘為什麼你這麼快樂?你知道嗎?’ 這我就不知道了,正想著,又聽到媽媽自己接著回答,‘我想是因為一切對你來說都是新的事情,都還是很新鮮的,對吧?’ 我忘了我有沒有回應,我們有沒有繼續聊下去,還是就這樣等到了的士去看了電影, 但我記得,從那刻開始我心裡對自己的快樂多了一絲不安。 這麼說,我現在快樂是因為我無知嗎? 可能當我看習慣了以後,就不會快樂了。 所以快樂是暫時性的。 那天以後我好像多了一層濾鏡, 感到快樂的時候,還會隱隱有點怕,又有點生氣。 要到很後來才發現,快樂的確是暫時性的,and so is everything else,這也沒什麼不好。

4/11/2017

也太久沒寫字。 diary 又變 travel log了。也合理。 歐美巡演第二週到了第六個城市,在想,如果到哪裡都總是去找自己本身感興趣的東西來看,這樣目光會開拓嗎?這個以喜好為優先的習慣,鼓勵我們以preference來取決方向的時代,是對誰有好處呢?我們不停地跟隨自己的喜好,收窄範圍的同時如果沒有變得深入的話,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最近聽到了一個pod cast(坐長途車我除了看窗什麼都看不了)說有個google的員工,因為對自己的同溫層以外感到好奇但不知道如何跳進其他的泡泡裡,自己寫了一個app,一個從臉書隨機抽取event活動來安排行事曆的app, 然後他就跟著這個app,參加一些他不知道存在的各種聚會,跟未接觸過的族群會面,後來他喜歡上這樣的方式,很享受未知帶來的收穫,聽音樂也是隨機播放,不讓自己的喜好規限自己接觸的人事物。他說以後可能會把app公開,我也好奇有多少人會有興趣不讓興趣主宰。

3/7/2017

放假是對的。

因為我把最喜歡做的事情變成了我的工作,如果有一天我不喜歡工作的話,我怕我也會失去我最喜歡做的事,所以在我把自己消耗掉之前,要放假。

走,我很清楚自己是要在路上充電的人。我維護良久的自由換來說走就走的清脆,跑一趟我心目中台灣最美那端。

24/5/2017

康城影展就是一個工作的環境,沒有工作在身的人,沒什麼事好做。比如不是來買賣片子,不是來宣傳電影,不是明星,不看明星,或不想當明星的閒人。這是我上次,自以為是最後一次,來的結論,在十多年前。 眨眼十多年後還是沒有工作在身,又跟來湊熱鬧,還是可以感受到有種業內盛事的氣氛,想像自己是跟著一部電影來的話心情會很不一樣吧。沒有了任何額外的期待,只看了一部電影,專心跟家人朋友吃飯散步,反而不錯。 好喜歡斜坡,巷子,窗口,陽台,屋頂,鐘樓。

22/5/2017

'誰來愛我~小心愛錯~ 以免彼此無助~' 邊逛古董市集,邊忍不住唱。禮拜一剛好有古董市集可以逛,沒有很大但也是我的古董市集初體驗,剛開始很興奮,不過很快就審美疲勞,差點把打字機買下來還好沒有,因為不是QWERTY不會打,已經沒有膠卷型號可以用的相機超級美,不能用的電話也很可愛,好多好多好美的垃圾!!!真想開一家咖啡廳全部放進去,給個藉口給個用途,買來放。 大妹說巴黎的大十倍,但週末才有,想到禮拜六就要飛走錯過就覺得可惜到生氣,變成還沒到巴黎就決定要再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