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017

第一次用program. 一直以來都是看到台上有什麼樂器就有什麼聲音,沒有人唱和音就自己現場按效果器harmonizer,也不是要堅持什麼,只是一直都這樣。 今天第一次用program的彩排發現,原來用得恰當得話現場感不會變低,可以選擇保留很多空間同時補一些頻率,樂手現場的表現反而能自由一些,如果program用得好,不構成依賴,是會加分的。邊唱耳機裡聽到'牆'的四部和音還有現場的bass,有種回歸又提升了的感覺,蠻開心的。

5/5/2017

任何讓人留在此刻的事情都美好,泡咖啡的時候我這麼想。 今天為了倒垃圾,寧願把還沒寫完的東西跟電腦一起帶回家,迅速吃飯,早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回到家裡等垃圾車。'倒垃圾' 是一件需要排進行程甚至必要時插隊排到優先的事情沒有住過台灣的香港人會很難想像,就算在台灣住了七年的香港人習慣了也還是覺得很奇妙,跟要我設鬧鐘準時刷牙差不多無理的感覺。 錯過了垃圾車就要再等一天,有時候是兩天,出於對蟑螂的恐懼每錯過一天心理隱約累積一點壓力。這是我在台灣以外生活的地方沒有經歷過的(因為我沒有在日本住過),垃圾不落地本人就要落地了,不過等到垃圾車來成功丟掉完成任務的滿足感,也是我在台灣以外生活沒有的。 不那麼方便也不一定不好,聽說垃圾桶越多的地方垃圾就越多,我們越方便越善忘,眼不見為淨,所以麻煩一點,放多一些心神在自己產生的垃圾上,也是好的。

4/5/2017

久久去一次西門町,開會,順便想把丟失了的廣角鏡頭買回來,但真的不愛逛配件把眼睛塞滿的選擇之多,一看就頭昏腦脹,於是走進第一家問要黑色的就買了,雖然覺得有點貴。過了個路口再看到一樣的,忍不住走上前問一問,賣550,我三分鐘前買了790。 好貴的路口。 聽我大叫朋友說,買了就別問,不然就問了才買。 有道理,但我買了又問了。 只好來怒拍790張,一塊一張,還好啦。我用怪邏輯安慰著魯莽的頭腦。

3/5/2017

弄了一個小房間把自己困好,求自律。 但魂還是飛了魄還是散的,滿心只想泡咖啡煮東西,滿腦子也是不想說的話。我想這也是正常的所謂“上班”狀態吧,至少我坐在這裡了,實際上的進度跟流逝的時間不一定能成正比,但我的確來了上班了啊。 自由是多麼的考驗自律,我想每個自由職業的工作者都懂。

2/5/2017

曾經一點都不被電子書吸引, 雖然也拿起來看過,覺得電子墨很像紙看得舒服, 但如果每個人都用電子書的話, 以後要怎麼跟朋友交換,一本書要怎麼分享給幾個人看呢? 只要想到多一個東西要充電眉頭就鄒起來了。 每次坐飛機內心都更確認紙本書才是王道, 起飛降落要關掉什麼電子用品都跟我沒關係,繼續翻頁繼續看。 直到遇到一本很想看的書跟字典一樣厚, 我知道我這輩子都不會想背著走, 只在家看也不可能看得完的時候, 才開始考慮。 不用還好, 一用就飛上天了, 像第一次用ipod一樣, 想把整個library (literally) 塞進去。 也會懷疑自己一直對‘實體’的執著, 尤其在搬家的時候。 不過算了,又不是 either or, 怎麼來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