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017

也太久沒寫字。 diary 又變 travel log了。也合理。 歐美巡演第二週到了第六個城市,在想,如果到哪裡都總是去找自己本身感興趣的東西來看,這樣目光會開拓嗎?這個以喜好為優先的習慣,鼓勵我們以preference來取決方向的時代,是對誰有好處呢?我們不停地跟隨自己的喜好,收窄範圍的同時如果沒有變得深入的話,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最近聽到了一個pod cast(坐長途車我除了看窗什麼都看不了)說有個google的員工,因為對自己的同溫層以外感到好奇但不知道如何跳進其他的泡泡裡,自己寫了一個app,一個從臉書隨機抽取event活動來安排行事曆的app, 然後他就跟著這個app,參加一些他不知道存在的各種聚會,跟未接觸過的族群會面,後來他喜歡上這樣的方式,很享受未知帶來的收穫,聽音樂也是隨機播放,不讓自己的喜好規限自己接觸的人事物。他說以後可能會把app公開,我也好奇有多少人會有興趣不讓興趣主宰。

3/7/2017

放假是對的。

因為我把最喜歡做的事情變成了我的工作,如果有一天我不喜歡工作的話,我怕我也會失去我最喜歡做的事,所以在我把自己消耗掉之前,要放假。

走,我很清楚自己是要在路上充電的人。我維護良久的自由換來說走就走的清脆,跑一趟我心目中台灣最美那端。

24/5/2017

康城影展就是一個工作的環境,沒有工作在身的人,沒什麼事好做。比如不是來買賣片子,不是來宣傳電影,不是明星,不看明星,或不想當明星的閒人。這是我上次,自以為是最後一次,來的結論,在十多年前。 眨眼十多年後還是沒有工作在身,又跟來湊熱鬧,還是可以感受到有種業內盛事的氣氛,想像自己是跟著一部電影來的話心情會很不一樣吧。沒有了任何額外的期待,只看了一部電影,專心跟家人朋友吃飯散步,反而不錯。 好喜歡斜坡,巷子,窗口,陽台,屋頂,鐘樓。